從化工領域到日語教學,抓尼老師用生活細節啟發學習

抓尼老師擁有超過8年的日本留學與工作經驗,從工科轉到日語教學後,居住於東京的他發現了對事業的熱情,並持續在這一領域發展。在接受《風傳媒》專訪時,他提到,初學N4和N5級別的學習者在基礎文法與實用日語之間往往存在障礙,他希望將來能提供更多資源,幫助學習者全面理解日語的使用。他的目標是讓日語學習不再僅僅局限於課本知識,而是成為能實際應用的技能,幫助更多人融入日本社會。
雖然目前已成為日語老師,但抓尼老師的本科背景與日語並無直接聯繫,他曾在中興大學攻讀化工系,後於台灣大學取得碩士。在碩士階段,他發現有關日本材料技術的課程,特別是半導體材料的優勢,促使他深入學習日語,以增進職涯競爭力。在研究所期間,他選修了日語課程,最終決定報考日本的早稻田大學進一步深造,為他的日語教學奠定了基礎。
抓尼老師分享了自己從化工領域轉向日語教學的契機,並坦言他在學習日語時面臨了巨大的適應挑戰。在台灣已考取N2,但到了日本卻在日常生活中遭遇溝通困難,如無法用日語表達基本的生活用品名稱,讓他體會到學習日語需更貼近實際生活,而不僅限於文法及考試內容的應用。
同時,抓尼老師也提到他在日本生活的體悟,如何因為語氣錯誤而被誤解,以及工作環境中的文化差異讓他面臨一些挑戰。日本企業中薪資與年齡相關的「年功序列」制度,以及直接表達意見的不被鼓勵,讓他感受到職場溝通的阻礙。
在日本生活8年,抓尼老師亦談到最大的挑戰之一是孤獨感。在台灣人習慣隨時聚會的背景下,於日本建立人際關係需較長時間,這讓他感到孤獨。在他的朋友圈中,那些留學及工作不同時期的朋友因各種原因再度離開日本,讓他更了解身在異鄉的生活現實。
抓尼老師也指出,許多外國人在日本選擇回國的原因,通常與難以融入社會有關。他強調日本的文化與語言使用習慣,無論是委婉拒絕還是遵守不成文規範,都是語言學習的重要環節,理解這些背景能幫助學習者更自然地掌握日語,提高其實際應用能力。